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烏國示威專題】塞瓦斯托波要塞

【烏國示威專題】塞瓦斯托波要塞

大中華時報   編者:周子愉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地點:烏克蘭基輔市
                              時間: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原標準時間十點五十分

   
塞瓦斯托波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註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註二)黑海艦隊(註三)基地,位於黑海(註四)北岸克里米亞半島(註五)南端。以刻赤半島為犄角,庇護著羅馬尼亞(註六)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克里米亞半島是從蘇聯南方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註七)境內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島,由於具有溫暖舒適的地中海型氣候(註八)而曾被當作歷代沙皇(註九)的度假地。但這個度假村卻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要塞之上。同時黑海是土耳其(註十)、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註十一)......等諸多國家的共有內海,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權,就能向沿海周邊國家施加政治壓力。而塞瓦斯托波市(註十二)是當地最合適的港口,也因此成為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

從西元一八五四年大英帝國(註十三)法蘭西第二帝國(註十四)俄羅斯帝國(註十五)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註十六)開始,塞瓦斯托波市已隨著戰鬥不息的時代而演化成一個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壘、壕溝和故意製造的迷宮隧道圍繞市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要塞的防禦力量:以塞瓦斯托波爾市市區為參照,整個市區北靠細長的塞維納亞灣南岸,塞維納亞灣北岸和別別克峽谷之間是防禦重點。在這片綿延三百六十公里的矩形地帶,配置了十二個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亞要塞數量的百分之七十五。

在四重防禦線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當時最強的「馬克沁-高爾基I號」聯裝炮塔要塞,它擁有西元一九三四年製造的雙聯裝三零五毫米巨炮,射程達到四十四公里,外部防禦層形狀酷似當時的戰列艦炮塔,由兩百至三百毫米厚的裝甲板全體包裹,炮塔下麵有三層永固工事,每層永久混凝土天蓋都厚達三千至四千毫米。此外,在「馬克沁-高爾基I號」東側還設置了「巴斯季昂I號」要塞作為前瞻。所有要塞周圍都被永久混凝土裝甲板覆蓋,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鐵路連接,在山地部分更設置難以數計的暗堡、火力點,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裝且具有絕對優勢射界,理論上不可能對該防禦地帶進行地面攻擊。而且設計者將要塞的基本彈藥存放在塞維納亞灣南岸地下深達三十米的「庫拉貝」主彈藥庫中,可謂萬無一失。

相對的,塞瓦斯托波爾南部及西部防禦力量就沒有這麼集中,為防止南部海上威脅,在克里米亞半島南端突出部設置了「馬克沁- 高爾基II號」聯裝炮塔要塞。在二線陣地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市區之間是「蘇聯山脈陣地」,這是最後一道屏障。守衛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士兵比較特殊,除了普通的蘇聯工農紅軍(註十七)外,還有海軍陸戰隊和蘇聯內務部部隊,這些特殊部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軍官素質都很強。當時守城兵力約為十萬人,但坦克僅四十輛。

註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常被簡稱為二次大戰、二戰,是一次自西元一九三九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

註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是一個存在於西元一九二二年一月一日西元一九九一年時二月二十五日的聯邦制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約有兩千兩百四十萬三千五百八十平方公里。

註三:黑海艦隊,是蘇聯以及俄羅斯的一支海軍艦隊。這支艦隊的行動範圍是黑海和地中海,它在黑海和亞速海有數個基地,其主基地是烏克蘭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使用這個港口作為其軍事基地在過去十數年中導致多次兩國之間的外交衝突。按條約俄羅斯將於西元二零一七年撤出塞瓦斯托波爾。每年俄羅斯向烏克蘭交納一億美元作為其基地的租金。

註四:黑海,是歐亞大陸的一個陸間海,被歐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島所包圍。黑海通過土耳其海峽與地中海的愛琴海區域相聯。西亞和東歐被這一系列水體分隔開來。黑海在北面通過刻赤海峽與亞速海相連。重要流入黑海的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聶伯河。

註五:克里米亞半島,其海岸線形成幾個海灣和良好的天然港口。在半島的西北部上是卡爾基尼海灣,在半島的西南有塞瓦斯托波和巴拉克拉瓦等良港,在半島的東北部有刻赤海灣,在東南部有費奧多西亞海灣及同名的良港。

註六:羅馬尼亞,是一個東歐國家。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東北則是烏克蘭與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東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註七: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在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中,人口僅次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面積也居第三位,居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是蘇聯經濟較為發達的加盟共和國。共和國首都在西元一九一八年開始為哈爾科夫,於西元一九三四年遷至基輔。 

註八:地中海型氣候,又稱作地中海式氣候或地中海氣候、副熱帶夏乾氣候,其分布於中緯度地區(約南北緯三十度至四十度)的大陸西岸地區,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區、黑海沿岸地區、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澳洲西南部伯斯、南部阿德萊德一帶,南非共和國的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區。 

註九:沙皇,是俄羅斯帝國最高統治者西元一五四七年到西元一七二一年的正式稱呼。沙皇名號最早是俄羅斯人用來稱呼拜占庭帝國皇帝,後對蒙古可汗的敬稱。土耳其帝國滅拜占庭後,莫斯科大公成為拜占庭的繼承人。沙皇自稱是金帳汗國的繼承人。俄羅斯人有時用沙皇來稱呼舊約人物。

註十: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洲及亞洲的國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
註十一:保加利亞,是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與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希臘和土耳其接壤,東部濱臨黑海。
 
註十二:塞瓦斯托波市,位於克里米亞半島西南岸,但並不屬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管轄的港灣都市,面對黑海,是烏克蘭重要的港口城市。
 
註十三:大英帝國,或稱不列顛帝國,是一個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全球帝國,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領土面積一度達三千四百萬平方公里。
 
註十四:法蘭西第二帝國,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在法國建立的君主制政權,時間維西元一八五二年至西元一八七零年,後於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而先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註十五:俄羅斯帝國,通常簡稱為俄國、帝俄或沙俄,自西元一七二一年至西元一九一七年,其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也是俄羅斯歷史上規模最空前、國力最強大的君主制國家。
 
註十六:克里米亞戰爭是西元一八五三年至西元一八五六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鄂圖曼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大英帝國,後來薩丁尼亞王國也加入了這一方。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註十七:蘇聯工農紅軍,西元一九一七年至西元一九四六年間蘇聯陸軍和空軍的名稱,蘇聯海軍稱為蘇聯紅海軍。西元一九四六年二月,紅軍及紅海軍更名為蘇聯武裝力量,完成了從民兵式武裝向國家正規軍的轉變。但實際上許多人仍習稱其為蘇聯紅軍。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人數達最高峰,擁有超過一千萬名官兵。打敗大德意志帝國後人數減至約五百萬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